五、講師計劃
對經過選拔認證後的講師應建立《內部講師制度體系架構》,講師制度體系涵蓋:
a.講師等級分類;
b.講師定期評估方式及評估標準;
c.講師的儲備發展計畫;
d.系列課程的授課講師安排及發展方向;
e.講師的進修學習方式(定期研討與自我提升)等內容。
且在講師評估中,需考慮學員吸收效果與學員學習反應,通過講師與學員的互動、互評,實現教學相長互動機制。
標準化評估依據:是否有建立內部講師庫,講師人數是多少,人均授課時間是多少?有課程互通性的講師是否有進行分類彙總?是否對講師有激勵機制,是否對講師有管理機制(例如:教材的智慧財產權、講師有製作開發教材責任、禁止教材外洩等)必須按規定實施的?講師的績效考核標準是否建立?課程開發狀況處理、學員回饋程度、訓練當場掌控能力、是否有自我提升?是否考慮講師的各個階段儲備訓練與等級晉升?
六、實施訓練
公司根據原先訓練規劃安排,按計劃實施訓練,所有訓練執行過程納入人資管理範圍。可以以講師授課、學員參與、現場反應情形等均為訓練的衡量指標,訓練效益才為訓練的最終目標。
標準化評估依據:是否有對實際上課時數進行統計,是否設定效果檢驗的方法?實際訓練時數達成率、學員實際參與率等是否有通過記錄進行分析,分析週期是多少,是否有通報給相關部門主管?是否有實施學員與講師間的互評,互評結論是否作為訓練評估項目?所有訓練是否都形成書面記錄,訓練內容與訓練大綱是否相符?訓練課程是否能有系統連貫性,課堂是否有對理論、案例分析的考量?訓練實施前的行政準備工作是否充分,訓練場地軟、硬體設備準備是否充分,課堂紀律是否有檢查?
七、訓練後評估:測驗、考核
課堂訓練效果的評估一般是通過測驗、績效考核來進行。長期效果評估可由派訓部門的管理者,針對派訓人員的工作表現、專業能力提升等進行績效考核評估。短期效果評估是採用考試測驗評法,可通過試卷、心得、改善提案、實施針對性專案計畫、論文等形式進行。
標準化評估依據:是否有制定效果評估的方法、標準,是否有效果評估相關書面辦法作為依據?考試測驗、考核方法是否有針對企業狀況做過調查,考慮目前企業實際運作情況等?所有課程是否均有對應的測驗考核方案,試題有否事先收集成資料庫是否能隨時被運用,試題數量是否滿足課程需要、並定期修改?所有測驗結果是否均有存檔記錄,對合格與不合格是否有明確定義,不合格後是否有補救措施,是否規定不同類別課程最低合格率?是否有補課或再訓練設計?是否建立考試成績資料檔?
八、學習記錄(學分)登錄
測驗考核合格後學員、一般企業會以學分作為計算單位鍵入個人資料檔,人資部門對其學分進行登錄,根據人才專業、工作崗位類別差異,規劃學分體系範圍,例如:綜合管理、工作技術、通用專業等學分。一般以部門別來設定,必修課程較多,如果由人資部門規劃,則是對階層別訓練課程,選擇具備資格的對象,要求參加。
標準化評估依據:學分體系構成內容是否明確,是否按類別劃分合理比例,比例分別是多少?學分登錄是否及時,個人學分是否定期進行公佈?是否有規定學分的獲取途徑?學分是否被納入績效管理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