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月的熱門話題是在總統大選之後的內閣改組,這波共有16個職務異動。2月6日交接,2月11日舉行新閣座談會。期間我們看到各方褒貶不一,其實這是人力資源管理內的「人才甄選」作業,可以考量主事者在人資專業程度及能力。以下是我的建議及心得:
一、甄選決策模式的重要:
這次改組重點是讓人民「有感」,要顯現「脫胎換骨、改革創新」。因此決策時,對於人選就要考慮「符合度」(職務、管理關係、人際關係等)。例如:從學術機構借重學者專才,不是只重視「博士」學歷,還要思考對未來工作內容是否有經驗、研究見地?因為內閣是屬於「專業功能型」組織,政務官如果非專業,除非有堅強幕僚並願意虛心受教,否則將會發生外行領導內行,政令粗糙難行。
二、運用正確決策模式:
基本上包括檢視、評估、決策三個要過程。「檢視」是將與甄選有關的資訊及標準蒐集、整理、歸納等動作,也建立並遵循符合組織價值與理念的標準。應該審慎,需要全面性,注重多元性。「評估」則檢視是否符合既定的標準及條件,以免落入陷阱或盲點;要慎密衡量、詳確比較、去蕪存菁。「決策」是根據評估的結果,從整體性、公平性及客觀性來判斷,例如:某位部長候選人在甄選前,是要先有本身學經歷、能力分析、新職務工作要項(如工作說明書)、過去績效評估成績、未來發展潛能報告。如果只是臨時安插位置,僅是過渡,也要告知階段性應完成任務,才不會浪費公帑,招致民怨。
三、人才試用評估:
到總統就職還有三個月時間,彷彿企業常見的「試用期間」。既然現在已經走馬上任,也要同步開啟績效考核機制。新成員要在短時間熟悉複雜的政務體系,的確困難,最好能善用幕僚機構、尊重專業經驗,立即做出幾個有具體成效的業績。建議:新內閣成員應該自我設定試用期間,及試用期內應完成工作事項,向行政院長進行工作確認。立法機構也可以進行實質監督。例如:教育部長在新舊交接時,要將待辦事項及重要工作事項列表交接。向行政院長確認三個月內要提出的新工作報告。然後積極運用部會內各單位資源力量,共同協助達成目標,屆時交出成績單。
結論
每次新的領導人產生,人民期待有新氣象,因此一定會有組織人員的異動。尤其是負責施政的內閣團隊,各個行政執行部門的閣員就像企業的各部門經理,負責該部門的成敗之責。民主政治的可貴在於人民當家作主,執政團隊要能夠以民意需求為施政優先抉擇,建構優秀政府組織,才是萬民之福、國家之幸!
留言列表